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地区蒙古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能力及其耐酸因子遗传多态性分析,评价蒙古族儿童致龋特点。方法 选取包头市蒙古族幼儿园3~5岁70名的蒙古族儿童(高龋40名,无龋30名)牙菌斑培养并鉴定的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40株(21株高龋菌株,19株无龋菌株)进行产酸耐酸实验。以培养前后的pH值变化(△pH)为产酸能力;以540nm处点击此处吸光度A值评定耐酸能力。对高龋组和无龋组的耐酸菌株DNA提取后,用特殊引物扩增耐酸因子F-Atpase的β亚基结构基因uncD,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和核酸测序比较突变位点。结果 (1)蒙古族高龋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产酸和耐酸能力明显高于无龋组。pH值5.5和5时,高龋与无龋产酸能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pH值4.5时,高此网站龋和无龋菌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有统计学意义(P <0.05);(2)限制性内切酶Alu作用下蒙古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耐酸因子uncD存在A、B两组基因型,基因型构成比与高龋、无龋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近交衰退是指因近交而导致后代适合度(群体均值)下降的现象,其分子机理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物种保护及育种等领域的研究重点。群体遗传学购买抑制剂认为近交衰退主要是由个体基因组的纯合度增加引起的,并形成显性理论和超显性理论两个经典理论。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在分子水平上对近交衰退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该文围绕全基因组信息在近交参数度量中的应用、全基因组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与近交衰退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近交衰退经典理论提供思路,为物种资源保护及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该研究旨在探究西林水牛和富钟水牛mtDNA的遗传多样性和母系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