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4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18例),分别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和复方地塞米松软膏,治疗2周后比较疗效

方法:48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18例),分别给予复方氟米松软膏和复方地塞米松软膏,治疗2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1%),用药第2天即起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迅速、安全、有效。”
“目的:分析西红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西红花挥发油抑制剂,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离,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56个色谱峰,鉴定出6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4.42%。结论:在鉴定的63个化合物中,4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西红花挥发油中鉴定,占挥发油总量的24.53%。”
“目的:探讨目标化合物γ-(N-对甲基苯磺氨基)丙基-3,7,10-三甲基-2,8,9-三氧杂-5-氮杂-1已经-硅杂三环[3,3,3,01,5]十一碳烷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结肠癌细胞(SW480)和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抗肿瘤效应以及对单子叶植物玉米、双子叶植物萝卜的生长调节作用。方法:将目标化合物用培养液配制成浓度分别为20μg·ml-1、100μg·ml-1和200μg·ml-1的溶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法(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Hela细胞Atezolizumab制造商、SW480细胞和A549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将目标化合物用水配制成浓度分别为10ppm、50ppm和100ppm的溶液,采用平皿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单子叶植物玉米和双子叶植物萝卜的生长调节作用。结果:目标化合物对三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在测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率也在增加,呈现良好的剂量依赖性,三种细胞株中对SW480抑制率最高。目标化合物在三种浓度下均有促进玉米和萝卜生长的作用,在50ppm浓度下促生长的效果最好。

结论:试验结果证明了绿原酸没有致敏原性,与文献最后结论绿原酸无致敏性相吻合,同阐明引起致敏性的主要原因与提取物中存在的大分子物质密

结论:试验结果证明了绿原酸没有致敏原性,与文献最后结论绿原酸无致敏性相吻合,同阐明引起致敏性的主要原因与提取物中存在的大分子物质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对收治在传染科病房的25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发热持续4~40(20.76±10.8)h,其他主要症状为咳嗽、乏力、头昏、鼻塞;主要体征为咽部充血;实验室EPZ-6438 价格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单核细胞比例增高,肌酸激酶明显增高,球蛋白降低等。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于2d内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内达到出院标准。结论新甲型H1N1流感病株毒力较弱,该组青年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规中西医结合及对症处理均能控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首次同时对桂花四大栽培品系代表品种白洁、败育丹桂、佛顶珠和金桂的挥发油成分FDA approved drug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进行对比研究。从四个代表品种中共分离鉴定了72个化学成分,其中,21个是共有成分,但这四个品系中还存在着不同。结果发现,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丙醇存在于4个品种中,是白洁、败育丹桂和佛顶珠的主要成分之一,含量高达14~16%,但在金桂中仅有3.94%;芳樟醇存在于四个样品中,在佛顶珠中含量最高(9.83%);3-乙烯基-3-甲基-环己烷酮(7.AZD2281供应商89%)仅存在于佛顶珠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仅存在于金桂中,并且含量最高(23.99%)。”
“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是一种多药外排转运体,对控制各种抗癌药物的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P-gp转运体作为生理屏障阻滞药物渗透,从而使药物发挥效应受限。传统的化疗增敏剂通过对转运体的调节可有效改善抗肿瘤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并逆转多药耐药。本文将简要概述近年来有关P-gp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结构信息以及肿瘤耐药逆转策略的研究进展。

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给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随着临床使用

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给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随着临床使用免疫抑制剂、大量广谱抗生素、导管技术等多种治疗手段,真菌感染日益增多。而肿瘤患者一般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并接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更易发生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已成为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原因。本研究对我院2009—2011年肿瘤患者的可能真菌感染标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正>病例1:患者男,76岁,以”"反复胸痛20余年,加重3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余年。心电图:Ⅱ、Ⅲ、aVF坏死性Q波,ST段弓背上抬0.075~0.100mV。生化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5.6ng/ml,肌红蛋白3.16ng/ml,肌钙蛋白Ⅰ2.3ng/ml。临床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高血压2级(极高危)。入院后第5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正>苯是一种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挥发甚速,人体可经呼吸道吸入苯蒸气。苯及苯合物的急性毒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慢性中毒以造血系统的损害为主〔1〕,急性苯中毒临床上并不多见。苯及苯合物造成骨髓抑制,引起血液系统异常,以致发生再生障碍性查找协议贫血(SAA)〔2〕。”
“<正>吸入性肺炎是各种不同的异物(如来自鼻咽部的分泌物、胃内容物、食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体或发挥性的碳氢化合物等)经喉部进入气管、支气管及肺内,导致细支气管阻塞,造成远端肺组织萎陷,此时随异物进入人体的细菌在肺内繁殖,引起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确诊为AMI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以及规范化治疗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特点。方法资料源于2001-05-2008-05的门诊病例,符合颈性高血压诊断标


“目的探讨颈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特点。方法资料源于2001-05-2008-05的门诊病例,符合颈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33~76岁,平均50.2岁,其中12例随访观察5~6年,发作时血压140~180/90~115mmHg。结果以外科为首诊的患者容易先确定颈椎病,后发现高血压,确诊颈性高血压的时间较短,平均为3.Erismodegib化学结构6d,以内科为首诊的则反之,确诊颈性高血压的时间较长,平均为6.2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外科或理疗科积极治疗颈椎病是治疗颈性高血压的基础,降压药物治疗钙拮抗剂组降压疗效优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在随访的12例中有4例5年后成为原发性高血压,需要长期降压治疗。结论对以头痛、头昏、眩晕、MEK抑制剂颈项不适等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要同时注意颈椎病和高血压的检查,尽早发现颈性高血压,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近期(术后4个月内)肺部感染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表现、病原体、综合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综合处理手段及救治成功原因。结果:肾移植GSK1120212说明书术后近期肺部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体在病初主要为巨细胞病毒,稍后以阴性杆菌为主,病程后期多为混合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或紫绀,早期仅5例可闻及肺部湿啰音,全部病例早期X片或CT示双肺受累,表现为间质性改变,18例最终发展为”"白肺”",经积极综合处理后所有患者治愈。结论:果断停用免疫抑制剂,营养支持,尽早呼吸机辅助呼吸,合理抗生素及激素使用等综合处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以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最为重要。

结论:改进后的复方中药制剂疮疡灵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疗效显著,使用方法简便。”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骨不愈合、骨

结论:改进后的复方中药制剂疮疡灵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疗效显著,使用方法简便。”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骨不愈合、骨缺损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2007年5月-2010年5月,对37例感染性骨不愈合患者在应用有效抗生素、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依骨缺损的长度Ⅰ期支撑植骨,修复创面后用骨外固定器加压固定。同时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口服中药以扶正祛邪,改善机体免疫力。结果Sirolimus购买:全部病例均于术后5~11个月,平均7.3个月达到骨愈合。感染得到彻底控制,伤口愈合。并保证了肢体长度的均衡。结论: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措施,简化和缩短了治疗过程,Ⅰ期植骨避免了为矫正肢体短缩而再行肢体延长术。骨外固定器应用于感染性骨不愈合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背景:研究发现新疆干燥寒冷的环境对当地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但目前具体机Selleck制不明,不利于疾病地域化、个性化治疗的开展。目的:揭示寒燥环境复合不同的疾病诱发因素对大鼠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寒燥环境分别与熏烟、熏烟加气道滴注胰蛋白酶复合作用于大鼠建立模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寒燥+熏烟组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表达高于熏烟组(P<0.05);寒燥+熏烟+胰酶组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RNA表达高于寒燥+胰酶组(P<0.01)。提示寒燥可以加剧熏烟、熏烟加胰酶等不同疾病诱发因素对骨组织的损伤程度。"
“对安吡昔康(1)工艺中产生的杂质进行分离、提纯,采用LC-MS及1H NMR进行结构确证为6-甲基-6H-7-氧代吡啶并[1,2-a]嘧啶并[5,4-c]-1,2-苯并噻嗪-5,5-二氧化物(3)。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的有关物质。

结果表明:试验A组、B组平均增重7kg和7 9kg;平均日增重为0 140kg和0 158kg。而对照组的平均增重和日增重分别为5

结果表明:试验A组、B组平均增重7kg和7.9kg;平均日增重为0.140kg和0.158kg。而对照组的平均增重和日增重分别为5.8kg和0.117 kg;试验A组与对照组比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B组差异显著(P<0.05),两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试验A组为6.29∶1,B组为5.25∶1而对照组为7.48∶1;两个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多盈利9.44元find protocol/只和16.64元/只,青海丁香集团生产的复合添加剂预混料饲喂效果优于甘肃榆中县生产的复合添加剂预混料。”
“植物性饲料成分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受到了其中含有的一系列抗营养物质的限制。在这些物质中,重要的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盐、硫苷、皂甙、丹宁酸、寡聚糖以及非淀粉多糖、棉酚等。这些物质一般存在于商品来源的植物性饲料中,通常会影响鱼类的生长性状。在去除抗营养因子CP-690550方面,一般加工工艺,如干热与湿热、溶剂提取以及酶处理等会影响饲料成分的有效性。通过纯化单一抗营养因子与饲料中多因子混合物比例的进一步研究,会进一步积累抗营因子对鱼类营养、生理和生态影响的知识。”
“本实验对猪饲料中莱克多巴胺的气相色谱-质谱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酸性甲醇-水提取饲料中的莱克多巴胺,经乙酸乙酯萃取和酸性氧化铝固相萃取柱净化,衍生化后用气相色Selleckchem TSA HADC谱-质谱法检测和确证。结果表明,方法平均回收率为70.8%~83.8%,日间变异系数为4.5%~11.1%(n=3),配合饲料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μg/g和1.0μg/g,预混合饲料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μg/g和0.7μg/g。该方法适合饲料中莱克多巴胺的确证和定量分析。”
“综述了日粮中常量养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对动物某些基因表达的调控。这种表达作用可发生在转录水平,也可发生在转录后水平,从而影响机体代谢过程。


“目的:建立骆驼蓬中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骆驼蓬药材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


“目的:建立骆驼蓬中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不同产地骆驼蓬药材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含量,以去氢骆驼蓬碱为对照品,检测波长为252nm。结果:去氢骆驼蓬碱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0192~0.01008mg.mL-(1r=0.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RSD=0.80%(n=9)。不同地区的骆驼蓬中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含Rapamycin体外量有一定差异。结论:本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骆驼蓬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表明昌吉人工种植区、乌市水墨沟公园外东侧野生药材中生物碱含量较高。本试验可为骆驼蓬的种植和采收的研究奠定基础。”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海草体内的代谢对植株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为更好地跟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海草响应环境胁迫中所起的作用,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重点综述了PTC124光强、营养盐、盐度、海洋酸化、温度、硫化物和动物摄食等环境胁迫对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储存和转移的影响。光限制和富营养化均降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并使之从地下根茎转移到叶;而海洋酸化却促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合成并向地下组织转移;盐度变化改变海草体内渗透压,需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来维持;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氮代谢来影响非结构性碳水Sorafenib细胞系化合物的合成与储存;而硫化物和动物摄食则分别通过抑制海草酶的活性和啃食海草光合组织,减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储存。同时指出了一些今后关于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重点研究方向:(1)海草不同生命阶段(种子休眠和萌发,发育,繁殖等)非结构性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之间,以及可溶糖与淀粉之间的转化分配机制;(2)双环境因子或者多环境因子对海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耦合作用;(3)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作为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应用。

方法制备变态反应性鼻炎豚鼠模型,将鼻敏宁原方进行拆方,观察不同组分组成对模型动物鼻黏膜iNOS的影响。结果祛风组分对iNOS有明显

方法制备变态反应性鼻炎豚鼠模型,将鼻敏宁原方进行拆方,观察不同组分组成对模型动物鼻黏膜iNOS的影响。结果祛风组分对iNOS有明显的干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气组分对iNOS无明显干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敏宁原方的不同组分作用于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不同病理阶段。祛风组分主要在于减轻局部症状,补气组分主要存于维许多持体内免疫平衡。作用模式体现了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综合性效应。”
“目的:观察补肾祛瘀汤对血栓性疾病血清内皮素(ET)、活化蛋白C抗体(APCR)、一氧化氮(NO)、血脂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口服补肾祛瘀汤,对照组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Alectinib体外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数值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ET、NO均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血脂有改善作用,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祛瘀汤对血栓性疾病患者的ET、APCR有降低作用,对NO有升高作用,对血脂有改善作用,没有毒副作用。"
“目的:研究胃肠舒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胃组织微血管的影Ceritinib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止血敏组、蚓激酶组和胃肠舒组,除正常组外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造模,第7天测血糖,以血糖≥16.7mmol/L为纳入标准。第10天起,胃肠舒组予胃肠舒灌胃,止血敏组予止血敏灌胃,蚓激酶组予蚓激酶腹腔注射,模型组和正常组予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30周后检测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血液流变学、胃液体排空率等指标,并观察胃窦组织,光镜和电镜下胃组织微血管的病理变化。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1例AMI患者随机接受瑞替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1例AMI患者随机接受瑞替普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瑞替普酶组距发病时间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溶栓后30分钟、60分钟、120钟的再通率,瑞替普酶组均高于屎激酶组(P<0.01INK 128分子量);两组急性期病死率与严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瑞替普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疗效优于尿激酶。”
“目的:讨论诊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79年8月以来收治的19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004年前诊治的12例中有5例死亡,2004年后行不同长度Liraglutide数据表肠切除术加外周抗凝治疗及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7例病人均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诊治,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留置导尿管持续给予溶栓治疗,是具有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好方法。”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128例,还有分析再灌注和未再通组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结果:128例再灌注率为68%。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7.3%,其中出现室性早搏18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8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无创性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多能自行终止。”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加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能否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共建立6株ADM耐药细胞株;与亲本细胞株相比,耐药细胞株耐药指数均>5,并对多种化疗药耐受性增强,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

结果:共建立6株ADM耐药细胞株;与亲本细胞株相比,耐药细胞株耐药指数均>5,并对多种化疗药耐受性增强,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上调2~10倍,以高浓度冲击法诱导的细胞中蛋白表达上调明显。耐药细胞中Ki-67及PCNA蛋白的表达量均升高20倍以上,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体外侵袭能力增强1.3~2.5倍;ADM干预后,细胞凋亡率减少60%以上。MAPK信号通路中不同基因和蛋白表selleck合成达量均有不同比例升高,以ERK1、ERK2升高明显。结论:ADM能够诱导多株人肝癌细胞产生多药耐药,导致细胞增殖活性升高、细胞周期改变、抗凋亡能力及侵袭能力增强。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的上调与细胞多药耐药有一定关系。”
“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ase)是鞘酯类代谢中一种重要的酶。关于aSMase在肿瘤中作SCH772984用的研究还较少,但已发表的研究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对aSMase的激活机制、在肿瘤生长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静滴尿激酶150万U肝素抗Etoposide分子量凝,静点极化硝酸甘油组液,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以10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再灌注48h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40例对照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20例,占50%;40例观察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3例,占7.5%;两组患者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结论参麦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理想疗效,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