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K为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了新的药理靶点。文章仅就AMPK介导运动、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瘦素和脂联素等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简要

AMPK为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了新的药理靶点。文章仅就AMPK介导运动、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瘦素和脂联素等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简要概述。”
“目的探讨联合治疗急性狼疮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急性狼疮肺炎的病人,均给予甲强龙1.0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一日一次,连用3天,第四天CTX0.8g~1.0g加生理盐水200ml静滴,同时嘱患者多饮水,并根据病情间隔3-4周行CTXRoscovitine冲击一次,第五天开始,于强的松60mg或40mg/日,如合并感染可加广谱抗生素。结果15例急性狼疮性肺炎治疗后,有8例症状明显好转,肺部阴影消失,5例好转;2例死于急性呼吸衰竭。结论MP与CTX作为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见效快。”
“目的本文总结了15例误诊的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在于探讨早期或脊柱外临床表现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DE225(NVP-LDE225).html的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07年8月于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病人15例,依据1984年纽约制定的AS诊断标准。均诊断为AS,其中:男10例,女5例。15例初诊均被误诊,误诊时间10d-15年。结果15例病人均行双侧骶骼X线片及CT扫描,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骶骼关节的模糊、毛躁、间隙增宽或狭窄,骨质疏松,X线骶骼关节炎分级(5级17-AAG半抑制浓度分法):I级6例,Ⅱ级7例,Ⅲ级2例。查体均有骶骼关节叩痛阳性,床边实验阳性,4例病人schober实验阳性。追问病史:其中3例曾被诊断为化脓性或结核性关节炎,行关节腔穿刺或切开引流加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无效就诊,6例曾被诊断为为腰间盘突出症,行理疗、推拿、中药、牵引等治疗无效就诊,2例曾被诊断为结缔组织病或肺外结核,4例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多年无效就诊,15例病人诊断明确后,经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药,免疫抑制剂治疗,15例病人症状全部得到控制。

结果:氨基酸鳌合钙(乐力胶囊)、碳酸钙咀嚼片等在临床应用中占主导地位。DDDs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氨基酸鳌合钙(乐力胶囊)、碳酸钙

结果:氨基酸鳌合钙(乐力胶囊)、碳酸钙咀嚼片等在临床应用中占主导地位。DDDs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氨基酸鳌合钙(乐力胶囊)、碳酸钙咀嚼片、牡蛎碳酸钙片(盖天力),老一代钙制剂渐趋淘汰。结论:我院钙制剂及钙吸收促进剂应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策略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死亡率进行单因素χ2Belnacasan分子重量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伤、胸部损伤、多发伤、休克的病死率高,P<0.05。结论:颈椎伤、胸部损伤、多发伤、休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损伤及早颈部制动,积极抗休克治疗,尽早手术控制胸腹腔内出血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病死率的关键。"
“目的观察selleck FDA approved Drug Library川崎病患儿在发病各期的心肌损伤情况,特别关注随访患儿情况。方法收集住院及随访患儿共72例,其中伴心肌损伤32例,无心肌损伤40例。分析各期患儿心肌损伤发生、发展及恢复、演变结果。结果①伴心肌损伤患儿随访彩色超声示:左心室轻、中度扩大13例;左房扩大2例;EF下降2例;心包积液2例;二尖瓣反流1例。②6例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出现心肌酶升高。③本组患儿的Roxadustat心电图改变以I°AVB为主(14例)。④早期炎性指标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可作为关注心肌损伤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其达到一定的高度(WBC≥20×109/L,CRP≥80)时,应警惕川崎病并发心肌损伤的可能。⑤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⑥心肌损伤在恢复期和慢性期亦有发生,发生率为37.5%。结论所有川崎病患儿在后期随访中应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特别是急性期炎性指标高和(或)冠脉病变的患儿。

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给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随着临床使用

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给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随着临床使用免疫抑制剂、大量广谱抗生素、导管技术等多种治疗手段,真菌感染日益增多。而肿瘤患者一般都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并接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更易发生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已成为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原因。本研究对我院2009—2011年肿瘤患者的Ipatasertib体外真菌感染标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正>病例1:患者男,76岁,以”"反复胸痛20余年,加重3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余年。心电图:Ⅱ、Ⅲ、aVF坏死性Q波,ST段弓背上抬0.075~0.100mV。生化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5.6ng/ml,肌红蛋白3.16ng/ml,肌钙蛋白Ⅰ2.3ng/ml。临床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高血Selleck Linsitinib压2级(极高危)。入院后第5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正>苯是一种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挥发甚速,人体可经呼吸道吸入苯蒸气。苯及苯合物的急性毒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慢性中毒以造血系统的损害为主〔1〕,急性苯中毒临床上并不多见。苯及苯合物造成骨髓抑制,引起血液系统异常,以致发生再生障碍性Selleck贫血(SAA)〔2〕。”
“<正>吸入性肺炎是各种不同的异物(如来自鼻咽部的分泌物、胃内容物、食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体或发挥性的碳氢化合物等)经喉部进入气管、支气管及肺内,导致细支气管阻塞,造成远端肺组织萎陷,此时随异物进入人体的细菌在肺内繁殖,引起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确诊为AMI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以及规范化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尿激酶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安全、可行,心包积液引流彻底,拔管时间早,心包膜增厚程度显著减轻,心包粘连机

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尿激酶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安全、可行,心包积液引流彻底,拔管时间早,心包膜增厚程度显著减轻,心包粘连机会减少,能有效地预防患者心包缩窄的发生。”
“目的:沙铂是第一个在体外被证实与顺铂有同样抗肿瘤活性的口服铂类药物。本剂量递增(20,40,70,80,100 m.gm-2.d-1)Ⅰ期临床研究目的是评价人体对沙铂胶囊的耐受性,确定其在人体的最大耐受剂量(MGPCR Compound Library生产商TD)。方法:共纳入2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可进行安全性分析。给予口服沙铂胶囊,qd,连续5 d,每21 d重复。结果:MTD为100 m.gm-2.d-1,剂量限制性毒性为呕吐、腹泻和血小板下降。其他常见不良反应还包括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疲乏、蛋白尿。结论:推荐Ⅱ期临床给药剂量为80 m.gm-2.d-1,连用5 d,每28~35 d为1周ABT-888购买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总结96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 96例患者中基本治愈38例,总有效率89.1%。结论尿激酶作为有效的溶栓药物,适用于早期脑梗死患者,起效快,疗效显著,脑出血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包裹脓胸行尿激酶胸腔注入治疗的特点和护理对策。方法:对Napabucasin38例老年包裹性结核脓胸患者进行尿激酶胸腔注入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发症、护理方法。结果:对38例患者行尿激酶胸腔注入治疗和护理后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尿激酶胸腔注入治疗老年结核性包裹脓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严密做好呼吸道准备,术后做好引流管护理,加强营养及预防并发症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目的探讨ROCK抑制剂盐酸法舒地尔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保护作用。方法运用立体定位仪,取大鼠尾动脉不凝血造内囊出血模型。

上述基因表达的时序变化规律提示,β-catenin在维持前体脂肪细胞的未分化状态,抑制脂肪组织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

上述基因表达的时序变化规律提示,β-catenin在维持前体脂肪细胞的未分化状态,抑制脂肪组织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脂肪细胞转录因子PPARγ、C/EBPα及分化早期标志基因LPL mRNA的调控来进行的。”
“目的:探讨改良直接注射法在SPECT显像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进行SPECT显像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用传统直接注射法和改良直接注射法注射99mTc-Maraviroc标记化合物。测量医护人员完成操作时间和注射器内放射性残留量。结果:传统直接注射法残留放射性活度明显高于改良直接注射法(P<0.01),而两者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直接注射法能显著减少注射器内放射性显像剂残留,保证SPECT检查质量。”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方法]以玉米、大米淀粉等5种淀粉和茶多酚类提取物为材料Ibrutinib分子量,研究茶多酚类抑制剂浓度、抑制剂组成、淀粉类底物等因素对茶多酚抑制淀粉酶的影响。[结果]茶多酚类提取物对猪胰a-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以0.6 mg/ml浓度的抑制作用(86.2%);各单体因素中以EGC单体的抑酶效果最好(22.5%),但是混合物(TPS)的抑酶效果(28.3%)要高于各单体;各底物因素中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抑酶效果最为显著(43.6%);茶多酚类混合物对葡萄糖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小于a-淀粉酶;加入葡萄糖苷酶(AMG)在反应120 min测定酶抑制率,要明显小于未加AMG条件下的抑制率。[结论]茶多酚作为功能食品或食品添加剂影响人体餐后血糖指数(GI),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说明了纳豆激酶(NK)的溶栓机制——以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占主导地位;综述了NK的理伦性质——属于碱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具有与其相似的理化性质;介绍了NK酶活的直接、有效的测定方法。

溶栓治疗能使病变的血管内血栓溶解后再通,使缺血的心肌恢复再灌注,溶栓越早濒死的心肌坏死范围越小,再通成功率越高,病死率就越低。溶栓

溶栓治疗能使病变的血管内血栓溶解后再通,使缺血的心肌恢复再灌注,溶栓越早濒死的心肌坏死范围越小,再通成功率越高,病死率就越低。溶栓疗法是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效果显著,简便易行,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
“目的: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总结溶栓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20时间例患者中有12例冠状动脉再通,冠状动脉再通率达6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及时正确的护理配合是十分重要的。”
“<正>严重的脑室内出血发病急,病情凶险,预后差。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及开颅清除血肿和单纯侧脑室外引流病死率均很高。我科自2007年2月以来应用尿激酶脑室内灌注及脑脊液置换的综合疗法治疗5例重症全脑室出血患者获悉更多,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46~”
“目的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2±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月~8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h~6d。溶栓成功14例,溶栓失败6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40.01)万U。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使进一步球囊扩张成为可能,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证实了在试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ALV与BSA可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为研究ALV

证实了在试验浓度和温度范围内,ALV与BSA可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为研究ALV的生态环境效应、生物学效应和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以及ALV的染色机理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目的:比较不同免疫抑制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下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状态的影响,初步探讨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的骨髓DC分为对照组,实验组Linsitinib供应商:加入免疫抑制药物地塞米松(DEX)、环磷酰胺(CTX)、甲基强的松龙(MP),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和细胞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成熟DC培养液上清中IL-12的水平、共刺激分子CD80及CD86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单独的DEX、CTX、和MP处理组的DC CD80、CD86的表达水平降低PI3K 抑制剂和CTX+DEX组、CTX+MP组的DC的表达水平下降相近,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免疫抑制药物(DEX、CTX、MP)均可影响和阻止DC的进一步成熟,从而增强免疫耐受性,可能是此类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靶点;对DC成熟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但两种免疫抑制药物协同刺激与单一药物刺激比较并不增加对DC成熟的抑制效果,有可能Selleck Saracatinib在免疫抑制药物协同作用下在对DC成熟性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上存在不同的机制。”
“目的建立雌激素诱导的可用于筛选针对V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小鼠子宫水肿模型,并用已知的能够抑制子宫水肿的药物胰岛素来验证此模型。方法本实验选用12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为造模动物,用胰岛素为阳性对照药。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胰岛素1组、胰岛素2组、胰岛素3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在给予雌激素之前的72h、24h,1、2、3、4组分别给予雌马促性腺素。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左西替利嗪联合三氯生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慢性湿疹患者62例,随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左西替利嗪联合三氯生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慢性湿疹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口服,每天3次;左西替利嗪5mg口服,每天1次;外用三氯生乳膏,每天1次。对照组31例仅给予左西替利嗪治疗,用法用量同治疗组。2组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第2、4、6周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治疗时间GSK1120212生产商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期间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左西替利嗪联合三氯生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行辅助化疗的患者146例,在化疗的前1 d开始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1MAPK Inhibitor Library分子量5 mL,1日1次,随化疗药同时静脉滴注。同时选取122例单纯化疗的术后患者做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reg细胞水平的测定。结果:治疗组的OT试验稀释度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reg细胞水平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目的:观察纯中药制Selleck PFTα剂复方苦参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将11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方苦参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组(观察组)56例,胸腔积液引流彻底后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m-2胸腔灌注,1周1次,连续3周;单纯顺铂胸腔灌注治疗组(对照组)54例,胸腔积液引流彻底后用顺铂40 mg.m-2胸腔灌注,1周1次,连续3周。观察胸腔积液缓解情况、生活质量变化及不良反应等并进行评价。

结论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略有区别,A厂优于另3个厂家的产品。”
“目的介绍复方优选临床试验的随机化方案设计,并评价基于网络

结论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略有区别,A厂优于另3个厂家的产品。”
“目的介绍复方优选临床试验的随机化方案设计,并评价基于网络的中央随机系统(IWRS)对提高临床试验质量的作用。方法以一个研究实例,采用IWRS进行随机化方案设计,包括随机序列分配、随机隐藏、随机化药品发放以及随机化药品供应、随机隐藏下的电子应急信件。结果基于IWRS的随机化方案,可有效避免传统随机方式可能产生的选择性偏倚Wnt抑制剂,更好地实施随机隐藏,保证随机化的准确性;同时可减少药品浪费,简化管理环节,降低研究成本。结论 IWRS可使随机化实施更为便捷,是提高临床试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对于大规模复杂的临床试验更是如此。”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例辛伐他汀相关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肌酶及肝肾功能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平均3-MA 花费年龄70岁,4例存在糖尿病。口服辛伐他汀2~4周出现乏力、肌痛症状,合并用其他调脂药5例。全部病例肌酸激酶不同程度升高,6例中5例出现转氨酶明显增高。甲状腺功能检查4例,3例存在亚临床甲减。停药2~4周后肌病症状及CK值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乏力、肌痛是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高龄、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合并用其他调脂药可能增加肌病发生的风险,及时停药Avasimibe可恢复,预后良好。”
“7-氮杂吲哚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因与吲哚、嘌呤等在结构上的类似性,成为后两类化合物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因而引起研究者关注。许多7-氮杂吲哚衍生物具有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在抗组胺和抗多巴胺等方面都体现潜在的生物活性及药用价值。本文根据不同的合成策略,对近年来合成7-氮杂吲哚母核的方法以及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与抗菌等活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能为以7-氮杂吲哚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及其靶点的构效关系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

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于尿液,其次是脓液/切口。肺炎克雷伯菌在痰及咽拭子中所占比例最高。46株铜绿假单胞菌和11株鲍曼复合醋酸钙不动杆

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于尿液,其次是脓液/切口。肺炎克雷伯菌在痰及咽拭子中所占比例最高。46株铜绿假单胞菌和11株鲍曼复合醋酸钙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结论对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亚胺培南的鲍曼复合醋酸钙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应加强隔离预防,控制在医院内的扩散,减少耐药菌株半抑制浓度产生。”
“<正>超声治疗由于其非侵入性等优势及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初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超声波导致组织凝固性坏死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2007-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调查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从临床分离的116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Selleck7种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菌连续3年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8.2%~11.7%,耐药率最高的为头孢唑肟,连续3年均>70.0%;替卡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药物的耐药率3年均>30.0%;对包括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磺胺类、氨曲南在内的9种抗菌药物PARP抑制剂的耐药率均有显著下降(P<0.05),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医院强力推行的某些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上升趋势。”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感染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医院ICU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K-B)法测定菌株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