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气血双补方结合肠内营养(EN)治疗腹腔镜胃癌术后气血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胃癌术后气血两虚型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血双补方治疗,2组均治疗15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半抑制浓度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生命质量(SF-36)评分及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体质量指数(BMI)];喂养不耐受(FI)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NS-032分子量0.05);2组SF-36各维度评分及ALB、TRF、BMI均有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FI7例,低于对照组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血双补方结合EN可减轻腹腔镜胃癌术后气血两虚证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改善营养状况,降低发生FI。CX-6258半抑制浓度
目的通过大数据筛选与肺腺癌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探讨其临床价值和潜在机制。方法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获得的GSE18842,GSE27262以及GSE33532基因表达谱进行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肿瘤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后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模组、表达差异和预后分析和筛选。
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21
比较2组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S100A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S100A4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
比较2组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S100A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S100A4阳性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以及S100A4与nm23H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S100A4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表达为棕褐色或棕黄色,研究组中S100A4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m23H1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且为棕黄色细颗粒确认细节,研究组中nm23H1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肝转移、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发生部位、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且与TNM分期呈正相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阳性表达PARP抑制剂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肝转移、年龄、TNM分期、发生部位、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且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表达与nm23H1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0.432,P<0.05)。结论 S100A4蛋白表达情况与淋巴结转Inhibitor Library ic50移、病理分期密切相关,其与nm23H1基因联合检测,有利于明确患者转移、浸润、预后情况。
目的总结刘启泉教授诊治胃癌(GC)的临床经验,以利于名老中医治疗经验的传承,并为中医防治GC的临床与科研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方法采集刘启泉教授门诊治疗GC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利用软件中的频数分析、规则分析Apriori算法、改进互信息法以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等功能对数据进行挖掘。
观察组总生存时间、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联合SRT治疗高血运
观察组总生存时间、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联合SRT治疗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可提高疗效,缓解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目的探讨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D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确诊的2例DM临床资Eltanexor供应商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并随访。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5、63岁,肿瘤位于躯干1例,肢端1例。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肿瘤细胞之间及周围可见较多胶原纤维,肿瘤细胞内无明显色素沉着,肿瘤周围或细胞间可见多少不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S-100和SOX-10阳性表达,HMB-45、黑色素A、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selleck激酶抑制剂和结蛋白等均阴性。1例患者术后3年局部复发,另1例患者术后4.5年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DM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恶性黑色素瘤类型,容易复发,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目的分析乌海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布特点,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5―2018年乌海市居民死亡资料,计Tucidinostat化学结构算恶性肿瘤死亡率、死因构成、死因顺位及寿命损失指标等。结果乌海市居民男性、女性和合计恶性肿瘤死亡率分别为199.66/10万、122.99/10万和163.02/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6.47/10万、142.68/10万和180.45/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2∶1。男性和女性的前3位恶性肿瘤死因均为肺癌、胃癌和肝癌。15~岁组死亡率最低(2.46/10万);而85~岁组死亡率最高(3 042.28/10万)。
方法:在HepG2肝癌细胞中筛选鉴定过表达TRIML1稳定株。利用CCK8法检测过表达TRIML1稳定株的生长增殖活性;软琼脂克隆
方法:在HepG2肝癌细胞中筛选鉴定过表达TRIML1稳定株。利用CCK8法检测过表达TRIML1稳定株的生长增殖活性;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分析过表达TRIML1稳定株的克隆形成能力。裸鼠成瘤实验分析过表达TRIML1稳定株的动物体内成瘤能力。使用炎症细胞因子TNF-α刺Selleck激过表达TRIML1稳定株和阴性对照8 h,收取细胞上清,ELISA检测IL-6分泌情况。在Huh7肝癌细胞中用小干扰RNA(siRNA)敲低TRIML1,spheres形成实验检测敲低TRIML1对Huh7生长状况的影响,并且收取上清检测IL此网站-6的分泌。结果:成功筛选出过表达TRIML1的稳定株;过表达TRIML1稳定株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过表达TRIML1稳定株的软琼脂集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过表达TRIML1稳定株组的裸鼠瘤体体积和重量明显ON-01910说明书高于对照组(P<0.01);过表达TRIML1稳定株的IL-6本底水平的分泌和TNF-α诱导的分泌均高于对照组(P<0.01)。TRIML1敲低后,Huh7细胞spheres形成能力显著下降,IL-6的分泌量也降低,反向验证上述效应。结论:TRIML1能明显促进肝癌细胞体内和体外的恶性增长,效应可能与IL-6的表达上升有关。
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孕期或产时才发现感染HIV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检测产妇产时乳汁和血浆HIV病毒载量,采用配
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孕期或产时才发现感染HIV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检测产妇产时乳汁和血浆HIV病毒载量,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分析血浆和乳汁中病毒载量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Spearman rank相关分析血浆病毒载量和乳汁病毒载量的相关性,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ART对血浆病毒载量和乳汁病毒载量影响。结Ro-3306果共纳入84例研究对象,其中18例乳汁中能检测到HIV病毒载量,检出率为21.4%,77例血浆中能检测到病毒载量,检出率为91.7%。血浆病毒载量<100拷贝/mL的产妇,乳汁中病毒载量检测不到。乳汁病毒载量低于血浆病毒载量,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乳汁中病毒载量和血浆中病毒载量为正相关关系(P=0.Etomoxir订单020),相关系数为0.253。接受ART的产妇血浆病毒载量低于未接受ART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但乳汁病毒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结论部分HIV抗体阳性产妇乳汁中能检测到HIV病毒载量,提示HIV抗体阳性产妇母乳喂养存在母婴传播的风险,乳汁中病毒载量与血浆中病毒载量为正相关关系。Ion Channel Ligand Library priceHIV抗体阳性产妇是否能进行母乳喂养需要结合产妇病毒是否完全抑制、社会、环境、宗教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
免疫分析技术是在免疫学实验基础上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对待测物进行检测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高通量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的筛查。本文综述了常用的免疫分析技术方法和原理以及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根据患者是否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
根据患者是否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观察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90 d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7例患者,其中他汀组MK-8776说明书200例(81.0%)、非他汀组47例(19.0%),经倾向评分匹配1∶1匹配后,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各4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他汀组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非他汀组(P<0.05),90 d死亡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他BKM120临床试验汀类药物治疗、侧支循环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早期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安全性高,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依达拉奉改善血管性认TPCA-1知障碍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促进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抑制缺血诱导的海马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的失活,增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双皮质素阳性神经元前体细胞数;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海马;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依达拉奉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增强氧自由基代谢能力、降低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增强突触功能等有关。